胡沃鎰,廣東開平人,1961年出生,是廣東省級非遺項目金聲獅鼓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。從7歲開始學做獅鼓,到現在已經有近60個年頭了。如今,金聲獅鼓這個百年老店,已從單一的獅鼓作坊,發(fā)展成為制作龍、獅、鼓,售賣鑼、鈸等一整套龍獅道具的綜合店。經常參與輔導傳人和宣傳金聲獅鼓制作技藝,使金聲獅鼓制作技藝得以后繼有人,不斷傳承。 接過衣缽、學習獅鼓制作 在開平三埠街道永富路,有一家金聲獅鼓店仍在堅持手工制作獅鼓。金聲獅鼓流傳百年,聲音洪亮,質量過硬,不僅在江門五邑地區(qū)赫赫有名,還深受不少國家和地區(qū)醒獅隊的鐘愛,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。 1968年,胡沃鎰開始學習獅鼓制作,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,掌握了全套技術。并不斷探索,不斷創(chuàng)新,使得獅鼓制作這項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與時俱進,不斷演變。 1979年9月,胡沃鎰在報紙上看到允許個體戶領取營業(yè)執(zhí)照的消息,便第一時間跑到工商所希望辦執(zhí)照,胡沃鎰算是三埠街道第一家個體戶。到了上世紀80年代,獅鼓生意迎來了最旺的時候,獅鼓一直供不應求,訂單多得做不完,一年能賣兩三千個獅頭,而賣一個獅頭的錢,相當于一個工人三個月工資,胡家也因此成為開平當時的納稅大戶。 手藝精良、代代相傳 金聲獅鼓制作工藝代代相傳,學習每一個程序,需要1至2年的時間,掌握了一個工序,才能開始學習另一個工序。胡沃鎰花了10年才學完所有工藝,花了近20年才能精通所有工藝。 胡沃鎰家共有十二個兄弟姐妹,他排行第十,小時候,胡沃鎰每天放學回家后都要幫忙制作獅鼓,天黑了就點煤油燈,沒有休息時間。每天,父親會在一旁看著他們,如果發(fā)現做得不好,就會要求拆了重做。但是胡沃鎰一直沒有放棄,在之后的時間里,他一直在幫父親制作獅鼓,并積累相關經驗,最終成為兄弟姐妹中唯一學完了全部工藝的人,也成功靠著獅鼓制作來營生。 獅鼓制作主要是獅頭、鼓的制作。獅頭的制作工序有扎架、裱紙、繪色、抹光油、安裝等,最難的要數扎架這個工序,稍有偏差就難以成型或影響質量。竹囊扎得好不好,對獅頭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,金聲獅鼓店制作的獅頭能承受100公斤的重量。 制鼓的時候,拉鼓皮最為關鍵,需要先用鼓機固定周邊的洞,邊敲松邊扯皮,逐步用力。同時,還要用鐵塊磨皮,要從不同方位磨,磨一次收緊一次,手工大約要磨一個小時。如此反復,直到繃緊整張皮,試音滿意為止,這樣制出來的鼓才會聲音洪亮。 胡沃鎰制作的獅頭做工精美, 顏色艷麗,款式新穎,鼓聲音宏亮,用料講究,手工精細,質量過硬,形成品牌,流傳百年,得到行家們的一致好評。 胡沃鎰制作的獅、鼓過半出口,深受美國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和港澳臺醒獅隊的鐘愛,其中對美國華人社團的銷量最大。亞洲電視臺、南方電視臺、湖南電視臺、江門電視臺均作過采訪報道。2008年12月,該店為臺山市臺城城北幼兒園制作了一條龍到日本作交流演出,該龍因制作精美華麗,富有中國特色,被日本電視臺、報紙稱為“世界上最美麗的龍”。可見其制作技藝高超。舞獅鳴鼓為節(jié)日、慶典添姿生彩,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。 改良創(chuàng)新,保護傳承 金聲鼓店里最早的鼓皮機,是獅鼓店根據洋行的鼓機摸索著自制的,隔了兩年,店里又花了18兩黃金定做了第二代鼓機,一直用了近百年。后來,由于機器拉鼓皮不夠力,拉出來的鼓皮張力不夠,胡沃鎰接手父親的工作后,根據經驗改進了鼓機,將拉皮的墩子由八個改進成十二個。其中,磨鼓皮的手法也都進行了改進。1992年,胡沃鎰琢磨出了磨鼓皮的機器,利用鐵塊的重量代替人的力度,同時在鐵塊底部安裝滑輪進行磨皮。通過改進拉鼓皮方式,獅鼓的制作效率提升了兩倍,保證質量的前提下,節(jié)省了大量人力和時間。 2009年,金聲獅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胡沃鎰也被評為金聲獅鼓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。起起落落多年,金聲獅鼓的名聲再次傳了開來,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。現在,胡沃鎰正全心全意把獅鼓制作技藝傳授給兒子以及侄兒、侄媳。胡沃鎰表示決心把獅鼓制作手藝做下去,不求大富大貴,只要子孫后代有人,就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傳下去。 近年來,胡沃鎰積極參與到金聲獅鼓制作技藝的宣傳和傳承中去,如在學校建立傳承基地,向學校捐贈獅鼓,參加非遺項目展示、傳習活動,向學生、游客等現場展示教學如何制作金聲獅鼓,推進非遺保護和傳承,大力弘揚開平市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文化,讓群眾更加接地氣地了解金聲獅鼓制作技藝的傳統(tǒng)文化。
相關附件: